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,事关我们每个人的消费积极性,更直接影响着消费市场的活力。恰逢“3·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”到来,为保障金融消费者的权益,我们搜集了日常生活中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典型案例,快来看看有没有你曾经踩过的“坑”,一起来识破他们的“套路”吧!

“保本高息”诈骗

犯罪分子大多假借迎合国家政策,打着“金融创新”“经济新业态”“资本运作”等幌子,从种植养殖、资源开发向投资理财、网络借贷、众筹、期货、股权、虚拟货币转变,通过层层包装设计所谓的项目和产品,同时以炒作“高收益、无风险”为噱头,诱惑社会公众实施诈骗,牟取巨额收益后“跑路”,根本无法实现兑付。

徽小帅提醒您:

投资理财请选择正规机构及销售渠道,远离民间非法集资。同时,要保持理性的投资观念,不贪图理财产品的高息回报,没有所谓“高回报、低风险”的金融产品,高收益往往意味着高风险,“保本且高收益”就是金融诈骗。此外,不随意提供个人账户信息,不向不明的第三方转账汇款,时刻保障个人财产安全。

“违规转贷”风险

一些不法中介发掘“商机”,利用消费者房贷还款压力大的心理,大肆推介房贷转经营贷,并宣传可以“转贷降息”,诱导消费者使用中介过桥资金结清房贷,再到银行办理经营贷归还过桥资金。从中谋取高额中介服务费、资金过桥费用,同时使消费者陷入违规转贷的多重风险之中,甚至要承担法律责任。

徽小美提醒您:

违规转贷面临诸多风险:

1.中介违规操作给消费者带来违法隐患,不少消费者要承担违约责任,甚至影响个人征信。

2.转贷过程中,消费者需支付过桥利息、服务费等,综合成本可能高于房贷正常息费。

3.经营贷与住房贷存在诸多差异,“以贷还贷”有资金断裂风险,造成更严重的后果。

4.转贷需提供身份、账户等重要信息,中介为牟利出售相关信息,侵害消费者信息安全。

认清违规转贷的风险隐患,依法合规履行贷款义务,保障自身合法权益。

“代理维权”陷阱

非法组织或个人打着为消费者维权的旗号,推出“代理投诉”“代理退保”“代理处置信用卡债务”等所谓“代理维权”服务诱骗消费者,实则牟取非法利益,黑灰中介通过伪造虚假材料,向金融机构、监管部门等平台恶意投诉,占用了监管资源,更有甚者,宣扬“借钱不用还”,诱导没有还款能力的人将身份证、银行卡和第三方支付账号交给其用于骗取网络借贷,甚至实施欺诈。严重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,扰乱金融市场正常秩序。

徽小帅提醒您:

常见“陷阱”:

1.“全额退保”暗藏猫腻,消费者很容易维权失败,并失去及时解决问题的机会。

2.“退保理财”花样多,容易陷入非法集资圈套。

3.信用卡“维权”噱头多,赔了征信又失财。

金融消费者正确维权小贴士:

如果消费者未能与金融机构通过协商解决纠纷,可以向当地银行业保险业金融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。安徽银行业保险业金融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于2022428日在合肥正式成立,提供公开透明、公平公正的一站式金融纠纷解决服务,合规高效,而且还是免费的哦!

“套路贷”骗局

不法分子通过养老形式讲解和推介以“房本在家无用”“不耽误自住或出租”等话术,诱骗老年人签订房地产抵押担保的借贷合同,在黑贷公司人员指挥下,“填写”了一系列协议和公证书。将抵押房屋获得的资金购买其推介的所谓理财产品,达成目的后开始“脱钩”,不再替老人还款后,借助诉讼、仲裁、公证等手段,非法占有老年人房屋。

徽小美提醒您:

1.老年人在“以房养老”相关合同书上签名、按指印时要慎重,寻求专业帮助辨析合同的内容,回归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本真面目,透过合同迷雾识别抵制套路贷。

2.套路贷下的借款合同通常会约定远高于商业银行贷款的利息,切记注意识别。你惦记着别人的利息,别人惦记着你的本金,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。

3.对于低风险甚至无风险、高收益的养老投资项目,要提高警惕,理解其商业逻辑。